在中国科技和国防领域,有这样一位科学家,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国防安全紧密相连,他的名字叫黄旭华,被誉为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,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于2023年1月30日在上海逝世,享年95岁,黄旭华院士的离去,不仅标志着一代杰出科学家的陨落,更标志着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终结,本文将回顾黄旭华院士的一生,讲述他在核潜艇事业上的贡献,以及他作为普通人的故事。
生命中的抉择
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一个普通家庭,自小便怀揣着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无限憧憬,1945年,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,从此与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,毕业后,黄旭华被分配到上海船舶研究所工作,并很快被调至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任务组。
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攻关,黄旭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选择了远离繁华都市,前往当时条件极为艰苦的马鞍山基地,他与团队一起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,夜以继日地进行设计和计算,黄旭华回忆道:“我们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,但最终我们成功了。”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黄旭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。
潜艇事业的开创者
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,他领导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工作,并在1970年代初实现了我国核潜艇的顺利下水,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美苏等国对中国核潜艇技术封锁的幻想,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,黄旭华曾表示:“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造核潜艇,这个事情我做得非常认真,也非常投入。”
国家荣誉与个人坚守
黄旭华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,他先后获得过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,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,更是对整个核潜艇事业巨大成就的肯定,在获得如此殊荣后,黄旭华却选择低调行事,不愿过多地谈论自己的功绩,而是继续埋头于科学研究之中,他对媒体说: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家服务,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”这种淡泊名利、甘为人梯的精神,令人肃然起敬。
普通人的一面
尽管黄旭华院士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,但他也是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普通人,晚年时,他仍坚持每天读书学习,阅读《新华日报》和《人民日报》等主流媒体的新闻,他还热衷于体育锻炼,尤其喜欢乒乓球和游泳,以此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,黄旭华还曾公开表示,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《英雄儿女》,因为影片中王成烈士的形象激励着他不断前行,在家中,他最喜欢的是听京剧,特别是《沙家浜》这部经典剧目。
黄旭华院士的一生,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缩影,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也为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黄旭华院士的离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,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,愿黄老安息,愿祖国繁荣昌盛!